本帖最后由 zx1104 于 2011-5-23 12:40 编辑
《黑死病》(Black Death):来自欧洲中世纪的恐慌
(文:火神纪)
我灭了你,或是你灭了我;
祂自有祂的喻旨。
于是有人说,祂才是操控所有一切的幕后黑手;
——不论是我灭了你,或是你灭了我;
我们为何而存活,我们又因何而死去。
——火神纪·《神喻》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我挚爱的RPG经典的系列游戏——暴雪(Blizzard)出品的《暗黑破坏神》(Diablo):走在一条通往地狱的荒野之路上,寻找一个隐蔽在沼泽地里的恶魔之地,游荡在荒原和森林里,以神之名去屠杀,以神之名号召神的战士,把圣骑士、神的侍从、行刑者、刽子手和传道士集结在一起,去征服那片背叛了上帝的邪恶土地,拯救那些被歪理邪说迷惑了心智的上帝子民,杀死那个邪恶的女巫和她的仆人……
在我的想像里,《暗黑》世界应该是这样,永远穿着寒光闪闪的铠甲,永远招式华丽武力强大,永远杀敌致胜永远捍卫正义,永远跋山涉水永远一路前行,永远衣洁体净外貌俊美……只是,《暗黑》的世界更可能像这部电影里所展现出来的这样——和着雨水的泥泞道路,污秽满地,色调暗淡,尸首遍地……
其实,这部电影跟《暗黑》没有半点联系,甚至没有半点可比性;我甚至已经有些无法理解前日在提笔写这部电影的时候为何会如此无来由地提到我曾经那么挚爱的《暗黑》。也许,仅仅只是因为挚爱后挥之不去的狂热情感,抑或是这部过于阴暗的电影如此让我难过,所以我想试着写些不着边际的字来排遣我那郁结不开的情绪,看是否能从一个相对不那么愤懑的角度来重新解读这部电影……
经过了这许多天的思索,我发现,其实我只是徒劳。真正的所谓阴暗,原来是无法被完全地排解并且会一直缠绕,直到你彻底地失望;正如这部电影释放出来的那种真正的绝望,竟会如此一直纠结着我,直到现在——彻底地放弃了挣扎。如果你还没有看过部电影,那么我想奉劝你:在你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千万别对这部电影里的任何人或事抱有太多的幻想,因为不管你的幻想是什么,你终究会失望,然后绝望;一如我现在。导演克里斯托弗·史密斯(Christopher Smith)曾经在某次访谈中说过,这部电影是他从影以来最阴暗的一部;在我看来,“阴暗”的说法似乎多少有些谦虚了,这部电影何止阴暗呢,它绝对比阴暗还要更阴暗些,甚至是极度的阴秽。我为何这样说,我当然会有我的理由;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什么。
欺骗;这是我在这部电影里看到的第一个内容。埃迪·雷德梅尼(Eddie Redmayne)饰演的初级修道士奥斯曼在电影开始的时候就直接地撒了一个谎,肖恩·宾(Sean Bean)饰演的圣骑士奥力克(Ulric)就在电影开始时也同样撒了一个谎;奥斯曼的谎言只是因为他年轻,并且爱上了一个女人,而奥力克的谎言却不仅欺骗了修道院里的“圣徒”,更欺骗了在“桃花源”里所有渴望生存下来的也许并不很善良的人们。可以说,这一场华丽的“拯救”不过只是由许多的谎言组合在一起后的一个更大的谎言。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的是一个充满了欺骗的世界;或者说,它很生动地替我们描绘了这样的一个世界。修道士会背弃自己的信仰而去欺骗上帝,女巫会欺骗她的信徒以获得本不该属于她的尊贵;电影发展到最后,我一直觉得挺善良的奥斯曼竟然会完全地扭曲了自己的心智,开始了自欺欺人式的欺骗,把自己所渴望见到的一切毫无来由地强行施虐在任何一个人身上,发了狂地发泄着他个人臆妄的杀戮欲望与复仇渴望。这部电影在最后的十分钟左右的时候里,它在欺骗方面的描绘完成了一个自外而内的过渡,而这至少让这种欺骗升华了一个层次;从欺骗他人到自我欺骗。
死亡;每个人最终都将死去,这是我看完电影之后最直观的感受。无辜的平民百姓化作了堆积成山的尸骨,这样的描写在电影里几乎是随处可见的,没有人知道自己会因为什么而死去,自己会因何而得病,那夺人命的病痛又是从何而来,医生们却几乎都束手无策,求诉于信仰也同样无济于事……自己的周围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死人,邻居、亲人、朋友都在飞速地死去,最后自己也都会死去,死去同样的病症。他们唯一知道的,是一旦得了病,自己将非常快地离开人世。是的,每个人最终都将死去;如果我们每时每刻都必须面对这样担忧,生活其实也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死亡也许并不很可怕,更可怕的是在等待死亡;最近所写的电影似乎总在不停地申明同样的一个道理。而电影在最后,让奥斯曼活了下来,可是原来那个善良并且充满了爱的奥斯曼呢在哪里呢,一个会为一个无辜女人而冲进愤怒的人群里挺身而出的奥斯曼,到一个最终会指鹿为马地将一个又一个的无辜女人当成是女巫直接处死……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疯狂而漠然的奥斯曼;我想,奥斯曼其实已经死去了——良善不在,而冷血的漠然却充斥在他的心里,这个奥斯曼已经不再是我们所熟知的那个奥斯曼了。
恐慌;因为大批的人群在飞速地死去,因为我们必须去面对是的自己也将随时死去,所以由死亡引发的恐慌也就随之而至了。瘟疫和战争,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斩杀人类个体最多的天灾与人祸了;黑死病的蔓延史,其实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痛的一段血泪史。因为在这期间,瘟疫与战争交织而来,天灾与人祸并行而至;我们都在人间的炼狱里,我们还该祈望什么呢。有资料显示,电影里的这场瘟疫在其肆虐期间至少夺走了两亿人以上,并让欧洲当时的人均寿命降至20岁以下……我曾想,假如没有这场可怕的天灾人祸,如此大规模长时间地不停持续地全面爆发,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只是,历史从来不曾有假如,所以,我们的这个世界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想想2003年的SARS和2009年的H1N1的疫情爆发,全世界范围内死人数千,可是再想想当时的舆论主流和社会氛围莫不是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但这两场近年来我们亲身经历过的瘟疫比起十四世纪三十年代的那一场,也许都算不上是瘟疫了,多少有点小巫见大巫的抓襟见肘了。当然,现代医学技术进步了,通讯技术也发达了;所以一方出现疫情就能得到八方援助,地区性封锁尽可能把疫情控制在局部地区,从而将瘟疫直接扼死在襁褓中……可是在中世纪的欧洲,他们对待病毒绝不可能像我们这般强悍有力;从一个地区蔓延到另一个地区,黑死病整整肆虐了欧洲大陆长达三个世纪之久。可以想见的是,当时的人们其自危与惶惶之心,要比我们更强上多少倍。在当时的欧洲,得这种病的死亡率高达100%,也就是说,只要得了病,就必死无疑;而每天,任何一个地方无不是死人成堆。所以当时那些现在看来多少有些愚昧的人们,他们所要承受的恐慌,恐怕是我们所无法想像的。而奥斯曼的变化,其根本性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不堪于这种恐慌的窘迫而发生的一种完全歇斯底里的反扑。
奥斯曼其实是解读这部电影最好的一把钥匙,通过这个人物从电影开始到最后结束这一路走来的形象演化,我们其实更能看到这部电影真正的核心所在。电影开始的时候,奥斯曼不过只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年轻人,正如电影里所说的——“他是一个初级的修道士……”;所以他无法抵制住来自本性与世俗地诱惑而爱上了一个女人,纵然他虔诚,纵然他深信不疑自己的信仰——可是他却依旧不由自主地陷入了爱情。不管在什么时代以及什么样的背景之下,爱情总是美好且让人向往的;但是在这部电影里这个黄金法则似乎却并不通行。金伯莉·尼克松(Kimberley Nixon)饰演的艾薇尔(Averill)如同许多的爱情故事一样死于她那应该归于悲剧的爱情,而奥斯曼却活了下来;孤独而哀伤,幽怨而无助,并且饱含着自责与愧疚。卡里斯·范·侯登(Carice van Houten)饰演的妖艳女巫兰吉瓦(Langiva)一眼就能望穿他的悲伤,可想而知他的情感是如此强烈而无法掩饰的。
假如这只是一个爱情故事,也许故事就这样结束了;但这并不只是一个爱情故事,所以故事并没有就此而停止。奥斯曼又遇到了死而复生的艾薇尔并且见证了她的“复活”,看着她被人从土地里被挖出来,然后又栩栩如生地“复活”在他的面前。在他的信仰里,除了上帝可以如此之外,其它的种种复活也许都是邪祟的异端仪式,所以他不仅再一次见到了自己所爱的那个人,并且他为了她的救赎而不得不亲手将她杀死在自己的怀里……一个人也许可以承受住失去自己所深受的那个人,可是连续两次,并且最后一次是因为自己的一次被欺骗后的杀戮;这并不是每一个人所能承受得了的。他也许还能如此坚定地选择自己的信仰,可是他无法扼制自己那颗被伤透了的心,以及因此而燃起疯狂的复仇欲望。
我们谁也数不清在黑死病的肆虐期间,有多少女人因为被指为女巫而被残酷地处死;奥斯曼从一开始曾经想尝试从一个愤怒并且没有任何理智的人群里拯救一个无辜的女人,到电影的最后将他所看到的任何一个女人都幻化成兰吉瓦而将其折磨后处死,可想而知的是他已经完全地丧失了他该有的理智了。从奥斯曼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有关于堕落和复仇的悲剧,可是这部电影里所讲述的这个故事,不过只是一个特例;可是在中世纪的欧洲,这样的特例又有多少呢。
这也许才是这部电影真正尝试向我们讲述的:每一个人都将死去,而尚未死去的那些人们,为了保全仅存的这些人,他们会完全地失去理智地处死另外一些人。除了生物意义上的死亡,更沉重地压在我们胸口的,其实是人性意义上的死亡。这才是这部电影最阴秽的思想底蕴——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不到任何一个可能让我们高兴或者欢欣鼓舞的镜头,除了死亡之外,每一个镜头里都是触目惊心的死人。
我为什么说这部电影是一部彻底阴秽的电影,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导演克里斯托弗说这是他最阴暗的一部电影,我曾以为这只是一个让电影卖座的小小噱头,可是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认可了他的说法。因为我想不出一部什么样的电影会比这部电影更让人难受,更让人那么不愉快。我的观影感知也许更多的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忧愁,当我们看着许多有罪的人以及无罪的人都如此不明来由地一起死去的时候;宗教意义上的罪或不罪,法制意义上的罪或不罪,其实都该被抛之脑后了。我们最终都会学会承受死亡,承受那些我们关心的人或者我们压根就不认识的人们渐渐地离我们而去;可是当如此广泛的人群如此大面积并且迅疾地奔往死亡的时候,我开始觉得我其实承受不起。
女巫兰吉瓦有什么罪,她只是以她的方式保全自己的生命,并且保全那些愿意追随她的人们可能活下去的平安;从现代视角的观点看,她甚至是有功劳的,就算她的作为不被当时的主流宗教体系所认同。有些资料说,黑死病改变了当时欧洲的政治格局,也诱发了欧洲大陆的信仰危机……是呀,当我们的信仰没有办法解脱我们当前如此紧迫的困厄,当我们的信仰甚至连我们所面对着的可能到来的死亡都无法给出一个让我们信服的理由,我们还能如何去继续如此盲目地相信这个信仰体系里说到的其它教条。信仰是用来以拯救自我,以及救赎我可能犯下的罪过的;可是它突然之间不再能用以解读我们所面对的所有一切时,我们还能如何去相信它呢。
由此而衍生的是无处不在的宗教迫害……我在这部电影里看到的是一种人性弱点的完整展现,一段理智失控状态下的人类历史,以及一次完全扭曲的人性之旅。对于历史,我们总是充满了好奇,可是这样一段被解读出来的历史,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开始有一种冲动,以诅咒我那无力自制的好奇……假如,我不曾看过这部电影;对于黑死病,我所知道的仅仅只是一些关于瘟疫的字面资料,而不像现在如此这般的有了许多具象的画面一直不停地折磨我。
看完这部电影至今,已经一个多月过去了,可是电影里的许多画面,以及电影底色里那种苍凉的阴秽思想,却一直在不停地折磨我。以至于这篇文章一直没能写完,有时候我在想,是因为我不愿意知道的那段过往,或者是因为那段过往带给了我太多不愉快的思索。如此断断而续续,续续而断断,我一直书写到了今天;可是就算写到这里,我依旧无法排解我心中的那种悲而哀怨的郁闷。我想,这也许是第一部让我失语的电影,我曾看过许多的悲剧电影,我也曾迷恋过许多关于杀戮的血腥电影,可是我不曾遇到过这样的一部电影——如此平铺直叙,如此暗淡,如此让人绝望。而我不喜欢这种观望无力作为的感觉,不喜欢这种郁结而不得宣泄之途的困窘,不喜欢这种被一语中的而无声辩驳的预言……因为我知道,如果我在当时,我会做出的事情,可能跟电影里的任何一个人一模一样,甚至可能是他们的总和——而我不喜欢这样。
我迷恋那个如此妖艳的女巫,她是这部电影里仅有的一点亮色。就算每一个人都心甘情愿地慷慨赴死,或者往各条绝路上去寻找可能有的安慰,她却以她想要的方式努力地生存着,不管她的这种方式是否被认同,在我看来,她至少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相对比较积极的思路。
是的,我们都渴望活着;是的,我们都渴望一直平安地活着。这很重要;而她在这部电影里所做的,不过也就如此。生逢乱世,与其被无辜地指为女巫并且无助地被杀;为何不真地成为一个女巫,艰苦而挣扎地生存下来呢。这部电影里所描绘的那个全民恐慌的世界,我庆幸我们现在不 必再如此地无助地生活;而在这无边无际的恐慌之中,我庆幸我邂逅了如此一个妖艳的女巫,至少在一个彻底让我绝望的世界里,我寻找到少许的趣味与快乐。这场来自于欧洲中世纪的恐慌,这场来自于欧洲中世纪的瘟疫;在这个女巫身上,我找到了可能被我所寄望的少许温存。
原谅我,其实我从来都不是一个虔诚的信仰者。所以,纵然这个女巫也许会被全世界的信徒所责骂;但是我迷恋她。或者说,是她带给我的那点关于挣扎和生存的勇气。我迷恋这个如此妖艳的女巫,我爱这个如此妖艳的女巫。
2010-9-21;庚寅虎年乙酉八月甲戌十四清晨;6:01。台风夜。
附注:电影资料。
■片名:《Black Death》
■译名:《黑死病》
■导演:克里斯托弗·史密斯(Christopher Smith)
■编剧:Dario Poloni
■主演:肖恩·宾(Sean Bean)/卡里斯·范·侯登(Carice van Houten)/埃迪·雷德梅尼(Eddie Redmayne )
■类型:剧情/悬疑/恐怖/冒险
■片长:102min
■产地:英国/德国
■语言:英语
■色彩:彩色
■制作公司:Egoli Tossell Film AG
■发行公司:Revolver Entertainment
■首映日期:2010年5月26日(英国/Film4 FrightFe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