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那些年败走中国市场的奥斯卡影片 水土不服还是? [打印本页]

作者: viva    时间: 2013-2-22 22:34     标题: 那些年败走中国市场的奥斯卡影片 水土不服还是?

提到奥斯卡影迷们都会肃然起敬,这是电影界的最高奖项,每部影片、每个电影工作者都希望能够得到它的肯定。可是在中国市场却与奥斯卡格格不入,在欧美风生水起的奥斯卡最佳影片们,在中国成为了票房毒药,甚至不少都吃了闭门羹。最近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艺术家》即将上映了,所以今天我们不妨来扒一扒那些年败走中国市场的奥斯卡!


 

《艺术家》:黑白默剧 另类的视觉冲击


这部电影的故事背景发生在1927年到1932年的好莱坞,这期间发生了电影史上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电影工业从无声电影开始向有声电影过度。在默剧时代当红的男演员开始走下坡路,而他曾经帮助过的女演员却因为有声电影爆红,两者地位、金钱的差距却未能阻挡爱情降临的故事。


这部电影在今年2月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后红遍了全球,然而我们中国观众在时隔几乎一年后才能看到,不得不说是姗姗来迟。如果这部电影出现在30年代,甚至在50年代,它会是一部让人惊喜的影片。然而在这个声、光、电、影的时代,没有3D的效果、没有大型爆破的场面,甚至于它还没有颜色,如何能够吸引观众呢?特别是对于年轻的中国观众来说,根本没有经历过默片的时代,所以这样一部黑白默剧,想要从大片云集的12月中抢占一席之地是非常困难的。


 

《一次别离》:小众故事 难获国人青睐


本片讲诉了生活在德黑兰的一个富裕家庭里的故事,丈夫纳德与妻子西敏因为女儿的问题产生了一些分歧,所以暂时分居了。在这期间,纳德请来护工瑞茨帮忙照顾父亲。而瑞茨本身就是一个孕妇,在照顾纳德父亲的时候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最终瑞茨流产了。由此两家人开始了无休止的纠缠。


这部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影片,在经历了八个多月的颠簸后来到了中国的电影市常让引进者没有想到的是,这部顶着奥斯卡光环的影片遭遇了滑铁卢,首周320万的票房收入让其跌破了眼镜。真实原因就是因为这种文艺片在国内抄得火热的商业大片环境里是无法生存的。而这迟来的八个月让影迷早就通过其他途径看完了本片。


 

《国王的演讲》:英国历史 缺乏认同感


这部电影讲述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父亲乔治六世国王在中年时开始治疗口吃的故事。他的医生罗格采用了那个时代看起来非常“邪门”,而现在却非常科学的治疗方式来为艾伯特,也就是乔治六世治疗口吃,两个人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分分合合后,终于最后成功战胜了口吃,让艾伯特在广播前,完成了一次振奋人心的演讲。


这部电影是2011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获得者,但是我们中国观众看到它已经是在2012年的3分月份了,整整拖了一年的时间,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引进费用太高,200万美金让中国片方难以接受。然而这部电影上映后,却是票房惨淡,上映前三天的票房只有45万。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时间,一年的时间里喜欢这部电影的观众已经在网上看过了,而且这段英国的历史对于国人来说缺乏认同感。


 

《拆弹部队》:美化侵略者 国人反感


影片讲述了一组美国拆弹专家被派往巴格达执行任务的故事。在影片中专家们每天都把每个当地人当作潜在的敌人,每一个目标都像是伪装的炸弹,他们必须小心翼翼,稍不留神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部电影在中国连院线都没有进入,也就是说根本没有得到引进。原因很简单,在我们国人的心目中美国是作为一个侵略者的身份进入伊拉克的,所以在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在我们看来就算被炸死也没有太大的情感波动,反而会为伊拉克人民抱不平。这样一部基本可以说是拍给美国人看的影片(全球票房也只有1500万美元),如果在中国上映也可能制造一个历史最低引进片票房的头衔。


以上在中国遭遇了滑铁卢的奥斯卡获奖影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全球上映时间不同步,特别是中国市场,一般都晚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脚步蹒跚的走来。而这时的中国观众早就通过各种途径看过了该片,这些电影又多是以文艺片为主,群众基础本来就不好,由此可想,它们败走中国市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作者: francescao    时间: 2013-2-23 08:54

文化背景是最主要的问题,另外外国片在中国主要是商业片,艺术片需要文化上的认同,中西方文化还是有较大差别的
作者: ysy1002    时间: 2013-2-23 09:10

奥斯卡影片有挺多政治洗脑意味挺浓的,或者这根本就是它得奖的理由,看着不舒服
有很多涉及外国文化背景甚至涉及政治的,只要是开放性的讨论而不是单方面洗脑,在国内也挺受欢迎的,都不需要得奖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stock.yayabay.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