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戚夫人(?-公元前194年)一称戚姬,名懿,下邳(今江苏邳州)人,祖籍秦末汉初定陶(今山东定陶),是汉高帝刘邦的宠妃,曾随刘邦征战四年,她也是西汉初年的歌舞名家,她擅跳“翘袖折腰”之舞,从出土的汉画石像看来,其舞姿优美,甩袖和折腰都有相当的技巧,且花样繁复。戚夫人舞时只见两只彩袖凌空飞旋,娇躯翩转,极具韵律美。戚夫人还长于鼓瑟,节奏分明,情感饱满细腻,刘邦听之常不由自主地随声唱和,高兴时,两人开怀大笑,忧伤时则相对唏嘘不已。
戚夫人多才多艺,会鼓琴、歌唱,精于舞蹈。既会跳当时流行、刘邦又极喜爱的「楚舞」,又擅长「翘袖折腰之舞」。所谓「翘袖折腰之舞」,看来不是某个舞蹈的专名,而是一种以舞袖、折腰为主要动作的舞蹈,是注重腰功与袖式变化的舞蹈形式。从汉画像砖石所见,多为舞袖、折腰,这是当时常用的舞蹈动作。   刘邦常与戚夫人在宫中歌舞作乐。相传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出宫后曾讲,每年正月十日,戚夫人等共入灵女庙,祭神歌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接着「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到了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之相连爱。」这很像民间迎神赛会时群众性的娱乐歌舞活动,「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是人们手臂相连,一面唱歌,一面脚踏着拍子舞蹈,有如唐代的「踏歌」。   戚夫人曾红极一时,极得汉高祖宠爱。但汉高祖死后,势单力薄的戚夫人母子,惨遭汉高祖之妻吕后的毒手,先毒死其子赵王刘如意,后斩断戚夫人手脚,挖去眼睛,熏聋她的耳,又迫她喝下哑药,丢入窟室,叫作「人彘」。   后人赞美戚夫人的技艺,并深切同情她悲惨的遭遇。在不少反映这一历史故事的文艺作品中,都表现了上述感情。  
  
登位后,刘邦宠爱戚姬,渐渐冷落了陪他四处征战的结发妻子吕雉。戚夫人生有一子,名如意,被封为赵王,刘邦认为太子刘盈软弱,不像自己,想要改立如意。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重,自知不久于人世,于是就想换立太子,但在张良的计策下,太子于一次宴会中请来闻名遐迩的贤人“商山四皓”相随,换立之事已不可能,刘邦无奈,召来戚夫人,指着“四皓”背影说:“我本欲改立太子,无奈他已得四皓辅佐,羽翼已丰,势难更动了。”说罢,长叹一声,戚夫人也凄楚不已,随后,刘邦让戚夫人跳楚舞,自己则借着酒意击筑高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翼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弓矢,尚安所施!   刘邦死后,刘盈即位,即汉惠帝,吕后便做了太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逼戚夫人穿上囚衣,戴上铁枷,关于永春巷舂米。戚夫人悲痛欲绝,乃作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吕雉知道后,以此为把柄,毒死了刘如意,下令剪去戚氏的一头飘逸青丝,并且将戚姬的手脚砍断,用两只月牙形的钳子夹出了戚姬的眼球,用香烛熏聋了她的耳朵,灌哑酒,关在厕所里,起名为“人彘”。
  吕后还特地要她的儿子皇帝去看,刘盈得知“人彘”就是戚姬时,大惊失色,泪流满面,喃喃说道:“太残忍啦!哪里是人做的事,太后如此,我还凭什么治理天下!”他受不住惊吓,惠帝从此一厥不起,天天借酒消愁,不理朝政,只当了七年皇帝就病死了,年方24岁。说到赵王刘如意,这年不过十五岁,虽然名为封国之王,实际上年幼识浅,凡事都靠国相周昌主张。他自然也是吕雉铲除的对象。只是当年刘邦曾经郑重其事地向周昌托孤,吕雉征召了赵王三次,三次都被知道底细的周昌硬邦邦地拒绝了。吕雉只好先召周昌,再召赵王。刘如意不敢拒绝,果然来到长安。
  吕雉虽狠毒,刘盈却天性善良,无论如何都要想法子保全弟弟的性命。所以打从刘如意踏进长安地域的那一刻起,他就亲自出城迎接,并从此与弟弟同食同寝,使吕雉无从下手。刘盈每日有早起习射的习惯,年幼娇气的如意却无法坚持。刘盈心软,想想一时半刻也没什么要紧,就依了弟弟。可吕雉偏偏趁这半刻,鸩死了如意。
作品:
舂歌
  子为王, 母为虏。
  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
  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
1

评分人数

恪顺皇贵妃(1876年—1900年)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人们一般习惯按她曾获封的珍妃来称呼她。清朝光绪皇帝的侧妃,也是最为受宠的妃子,生于光绪二年二月初三为礼部左侍郎长叙之女。
光绪十四年(1888年)10月初五慈禧太后选定其弟,副都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为光绪帝之后,同时封珍妃与她的姐姐瑾妃为嫔,时瑾嫔15岁,珍嫔13岁。光绪二十年,两人同时晋封为妃。珍妃其祖父乃陕甘总督裕泰,其父长叙曾任户部右侍郎,其伯父长善乃广州将军,珍妃与其姊瑾妃自幼随长善在广州长大。珍妃10岁那年,长善卸任广州将军,她与姊姊随同北返北京。 1889年,珍妃两姊妹被入选宫中,13岁的她被封为珍嫔,15岁的姐姐封为瑾嫔,嫔为九等宫女序列中的第六等,直至光绪二十年甲午春(1894年),因慈禧太后七旬万寿加恩得晋嫔为妃,前面还有皇后、皇贵妃、贵妃三个等级。光绪26年(1900年)8月初,八国联军集结兵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挟持光绪帝慌忙出逃。[行前,命太监将幽禁于北三所寿药房中的珍妃唤出,推入位于慈宁宫后贞顺门的井中淹死。当时,珍妃年仅25岁。
  珍妃入宫时,照片技术已传入中国。但在当时,相机被认为是污巧之物,会取人魂魄,致使人损寿。而珍妃却能接受照相术,成为清宫后妃中,照相最早者。但从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大量照片和底片来看,数量最多的是慈禧太后,其次是光绪帝后隆裕,光绪帝妃瑾妃,再就是溥仪幼年及逊位后留居后三宫时期的照片,这当中独不见光绪和珍妃的照片。
    珍妃遇害后的第2年,慈禧,光绪帝由西安返京,命人将珍妃尸体打捞,追封为珍贵妃,初葬恩济庄。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的清宫档案中有下述记载:“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初四,贞妃安葬在恩济庄,过过营地一座”。在追封珍妃为珍贵妃的谕旨中,曾有“上年京师之变,仓猝之中,珍妃扈从不及,即于宫中殉难,洵属书烈可嘉,恩著追赠贵妃位号,以是褒恤”。将“珍”写成“贞”,大概有以示崇敬之意。
    据说光绪作“两人土上坐”,含平等之意,珍妃答“月在日边明”,尊礼法。反应很快啊。
1

评分人数

明成皇后,即朝鲜历史上的闵妃,本名闵紫英或译闵慈英,骊兴人。她是朝鲜王朝高宗李熙的王妃,骊兴闵氏外戚集团的核心人物、朝鲜历史上女性掌权的延续。1897年,高宗李熙宣布脱离中国清朝独立,改国号为“大韩帝国”(1910年8月29日《日韩合并条约》生效,“大韩帝国”亡于日本)。李熙将闵妃复位并追谥为“孝慈元圣正化合天明成太皇后”,故亦称“明成皇后”。
    宗幼时即位,其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是应摄政,一味采取闭关锁国路线。而后闵妃鼓励高宗采取开化政策并引入日本势力,在朝野扶植亲信,推举亲族出任要职,排斥大院君势力,两派互斗不断,导致党争激烈,政权更迭动荡。过程之中闵妃与亲日之改革开化派势力渐行渐远,偏向亲华,多次利用清朝势力扫除政敌以求掌权。 至甲午战争(韩国称:清日战争)日本战胜中国之后,遭亲日开化派夺权而失势之闵妃欲转与俄罗斯合作对抗日本,因而引发1895年乙未年(高宗三十二年,光绪二十一年)10月8日的“乙未事变”,日本公使三浦梧楼领日本浪人及乱军入侵景福宫,于玉壶楼弑杀闵妃,并焚毁其遗体,并胁令高宗废她为庶人,直至两年后1897年,高宗改国号为大韩帝国,自行称帝,才将闵妃复位并追谥为孝慈元圣正化合天明成太皇后,并厚葬于南杨州市金谷洞的洪陵。
  由于闵妃(明成皇后)初期主张开放政策,后期力抗日本并身死殉难,所以深受韩国后世人民欢迎。韩国的后世史家称她为“伟大的铁女子”。
     在杂志上看过照片,比电视剧的好看。
1

评分人数

    • 马丁: 这个是外国的,咱歧视金钱 + 10 鲜花 + 5
赵飞燕,原名宜主,是西汉汉成帝的皇后和汉哀帝时的皇太后。赵飞燕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传奇的人物。在《汉书》中对她的描述仅仅只有少数几句,但关于她的野史却有许多。在中国民间和历史上,她以美貌著称,所谓“环肥燕瘦”讲的便是她和杨玉环,而燕瘦也通常用以比喻体态轻盈瘦弱的美女。同时她也因美貌而成为淫惑皇帝的一个代表性人物。
赵飞燕,出身卑微,原来不过是宫中的一个婢女,平时干些端茶送水,扫庭洒户的杂活,没有什么名气。也许是天生丽质难自弃,被阳阿公主选去学歌舞。这赵飞燕天生就是个跳舞的材料,身材袅娜,娇小可爱,和杨贵妃比起来,是个骨感美人,不是有环肥燕瘦的成语吗?赵飞燕走路的姿态尤其撩人,仿佛是天生的猫步,如风拂杨柳,又如燕飞翩跹,有万种风情,故命飞燕。再加上歌舞双绝,就是现在也会成为众人瞩目的明星。
    汉成帝皇后[1](前45年—前1年)原名宜主(生),精通音乐,长安宫人,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因其舞姿轻盈如燕飞凤舞,故人们称其为“飞燕”。
      汉成帝刘骜喜欢游乐,经常与富平侯张放出外寻欢作乐,他在阳阿公主家见到赵飞燕后,大为欢喜,就召她入宫,封为婕妤,极为宠爱,后又废了许皇后,立飞燕为后,赵飞燕之妹赵合德亦被立为昭仪,两姐妹专宠后宫,显赫一时。
  汉成帝死后,赵飞燕姐妹无子,由定陶王刘欣即位,即汉哀帝,赵飞燕被尊为太后,哀帝没过几年就死了,汉平帝刘衎即位,赵飞燕则被贬为庶人。
  当时民间曾流传有这样一首童谣:“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木门仓琅琅,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说的就是赵飞燕,燕燕尾涎涎说的是姑苏赵飞燕的美貌,木间仓琅琅说的是她将当皇后。
1

评分人数

冯小怜本是穆皇后身边的侍女。当时高纬正宠爱弹得一手好琵琶的曹昭仪,穆皇后为了抵制曹昭仪而把冯小怜送给高纬,结果应证了中国一句有名的成语:饮鸩止渴。   冯小怜自幼便经过音乐与舞蹈的严格训练,更耳濡目染了一套蛊惑男人的手段,入宫以后更看惯了妃嫔们争宠斗娇的伎俩,于是便研究出一套崭新狐媚手段,使得北齐后主接触到一种新鲜的奇趣,而被弄得神魂颠倒。
  冯小怜精通人体的构造及脉络系统,侍候穆皇后时,曾经试着以槌、擂、扳、担等手法,为她的女主人消除身体的疲惫,久而久之便练就了无师自通的按摩方法
    冯小怜是北齐后主高纬的淑妃,原是皇后穆黄花身边的侍女,后跃上枝头作凤凰,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她的娇媚与荒唐,使北齐帝国遭到覆亡的命运。
1

评分人数

小周后比娥皇小14岁,李煜与娥皇结婚时,小周后年仅5岁。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年混沌未开的小女孩已出落成15岁的婀娜少女。小周后天生活泼,美丽可爱,深受李煜母后的喜爱,时常派人接她到宫中小住。小周后酷似初入宫时的娥皇,只是她比娥皇更年轻、更活泼。随着接触的增多,李煜对她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因后来也被封为皇后,人们便把她称作小周后。
     小周后(950年-约978年),方享年28岁,五代十国后期南唐国主李煜的继后,是大司徒周宗之次女,是大周后的妹妹。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她的名字,(有一说,名周嘉敏或周薇,字女英),是闻名于天下的绝色美人,容貌美丽,棋艺精湛,爱好奢侈享乐。因娘家姓周而称为周后周后有大小之分,大周后字娥皇,小周后名字不详,两姐妹都是钱塘美女
     在大周后生病时,小周后借探病之机与姐夫李煜偷情。著名的《菩萨蛮》描述的两人不伦通奸时的情景:“花明月暗飞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大周后被丈夫和妹妹的双重背叛刺激的病情迅速恶化,李煜负疚万分,朝夕相伴左右,但次子仲宣之死使大周后病入膏肓,最终去世,谥昭惠,下葬懿陵。悔恨交加的李煜为爱妻写下了多篇诗词,已知最长的一篇是感人肺腑的《衣昭惠周后诔》,并自称“鳏夫煜”。 四年后,周氏被立为皇后,称小周后。当时文官大臣在对李煜再次封后的贺书中对周氏与姐夫通奸气死姐姐之事加以讽刺,李煜保持沉默。小周后嫁给李煜的时候,南唐国势早是江河日下,李煜对国事更没有了兴趣。专心致志地酒醉金迷。虽然对小妻子仍然宠溺,但在感情上和生活情趣方面却已经无复当年大周后时的盛况。
1

评分人数

花蕊夫人,后蜀主孟昶的费贵妃,五代十国女诗人,青城(今都江堰市东南)人,也号花蕊夫人。幼能文,尤长于宫词。得幸蜀主孟昶,赐号花蕊夫人。其宫词描写的生活场景极为丰富,用语以浓艳为主,但也偶有清新朴实之作,如“三月樱桃乍熟时,内人相引看红枝。回头索取黄金弹,绕树藏身打雀儿”这一首,就写得十分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其《述国亡诗》亦颇受人称道,实难得之才女也。诗一卷(《全唐诗》下卷第七百九十八)。
    述国的亡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小符后,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郭荣)的皇后。本为柴荣皇后符氏的妹妹,符氏因柴荣远征南唐无功班师着急病死,柴荣便立服饰的妹妹符氏为皇后。为与之前的符皇后区分,史书上称“小符后”
  小符后,与他姐姐一样,也是一位丽人,聪慧贤淑,深得柴荣喜爱。在世宗深爱着小符后的同时,小符后自己也敬佩有一位抱负远大的丈夫。
  显德六年六月十九日,柴荣在东京(今开封)滋德宫驾崩,谥为“睿武孝文皇帝”,庙号“世宗”,年方三十九岁。柴荣四子柴宗训即位(柴宗训由大符后所生)。尊小符后为皇太后,有小符后扶所朝政。
  显得七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了陈桥兵变,柴宗训被迫禅位。赵匡胤(宋太祖),改元建隆,国号“宋”,小符后高声呼喊“相公自去办理吧。只求新天子勿伤我儿性命。”
  之后柴宗训降为郑王,与小符后软禁在房州。
  十二年后,除北汉外,赵匡胤统一中国,并将柴宗训害死,小符后也随之死去。
  小符后听政期间,国泰民安,她也算是一位杰出的女性。
1

评分人数

文献皇后(西元543年—602年)独孤伽罗,隋朝云中(位于今山西.大同)人,北周大司马独孤信之七女。独孤信见杨坚相貌奇伟,器宇轩昂,故将伽罗女许配为婚,时年十四。隋文帝即位之后,封为皇后。
  独孤皇后(公元543—602年):文献皇后。姓独孤,名伽罗,隋朝云中(位于今内蒙古)人,后周大司马独孤信之七女。独孤信见杨坚相貌奇伟,器宇轩昂,故将伽罗女许配为婚,时年十四。独孤氏好读书,通达古今,是杨坚称帝的积极支持者,公元581年,建立隋朝,隋文帝即位,封为文献皇后,长子杨勇立为皇太子。独孤氏性妒忌,不设三妃,其时多为文帝筹策,干预朝政,宫中称她为“二圣”。开皇二十年,废太子杨勇为庶人,立晋王杨广为太子。仁寿二年八月,文献皇后病逝永安宫中,终年59岁,葬于太陵。
  文献皇后柔顺恭孝,谦卑自守,很受隋文帝宠爱。文帝上朝时,她与帝同辇而进,至阁乃止。候其退朝之后又一起回宫,同吃同乐同寝,相顾欢欣。平日生活俭  独孤皇后与隋文帝
朴,不好华丽,专喜读书,识达古今。文帝治政稍有不妥之处,她就忠心苦劝,于是做了很多有益之事。当时突厥与隋贸易,有明珠一盒,价值八百万,幽州总管殷寿让她买下,她婉言谢绝地说:“如今戎狄屡次侵犯,将士征战疲劳,不如将八百万奖赏有功之士为佳。”此举立刻朝野传闻,受到百官称赞;大都督崔长仁是文献皇后表兄,触犯国家王法,按律当处以斩刑,隋文帝看在皇后情面,有意赦免其罪。皇后进谏说:“国家之事岂可顾私。”遂将崔长仁处死;皇后异母兄弟独孤陀因滋酒逞凶残害百姓,曾受过皇后指责,故而怀恨在心,常以猫鬼诅咒皇后,按律当斩。皇后虽然气得三天没有进食,但最后还是请求文帝赦免其罪,皇后说:“如果独孤陀蠹政害民,妾不敢为其说情。但如今独孤陀是因为诅咒我而犯罪,所以我敢请求赦免他。”于是陀被免死。
  文献皇后很有政治才能,每当与隋文帝议论国家大事,看法往往不谋而合,十分一致,故而宫中称为二圣。仁寿二年八月,文献皇后病逝永安宫中,终年59岁,葬于太陵。
文德皇后郭氏(184—235)字女王,三国魏文帝曹丕皇后。 郭女王是安平广宗(今邢台市广宗县)人,祖上世代为长吏,她的父亲郭永在东汉末年官至南郡太守,母亲董氏,她在五个的兄弟姐妹群中行三。
  郭女王出生于汉中平元年三月初十(公元184年4月8日),史料记载其生而有异象。据说她从小就有与众不同的言谈举止,因此父亲很是看重,曾赞叹道:“此乃吾女中王也。”说她有“女中王”的气度,便在闺名之外,为她取字为“女王”。
《三国志》中没有注明真名,《二十五史》中说她的闺名叫郭嬛,据最近史学家新考证其真名应叫郭照。
  郭女王的少女岁月非常不幸,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在黄巾战乱中,她的双亲和兄弟都不幸死去,她自己则由官宦人家沦落为铜鞮侯家的婢女。建安十八年五月,她因其美貌而被主人送给曹丕,在此前后据说极其善舞。虽然只是个婢女出身的姬妾,但是郭女王的聪颖明慧、理智冷静很快引起了曹丕的注意,并且崭露头角。为曹丕夺取魏王世子之位多有助力,所以很受曹丕器重。
  【谋士夫人】
  与甄洛相似的是:在夫妻关系上,郭女王也身兼妻子与长姐双职,比甄洛小两岁,比丈夫曹丕大三岁。
  在郭女王显现出自己的聪明才得到曹丕的重视的时候,曹丕的正妻甄洛已经在后宫有了稳定的地位。
  甄洛出身尊贵之门,渡过了比郭女王幸福得多的少女时代。她原是袁熙的妻子,后袁氏为曹操所灭,被曹丕娶为妻,生下了曹丕的长子曹叡,和长女东乡公主。曹丕把甄洛之前的一位妻妾任氏赶回娘家,当时甄洛痛哭着为其求情。就连曹操那位出身娼门的夫人卞夫人也对她非常喜欢。经常夸讲她为孝顺媳妇。这段时间是她一生中的黄金时期。
  甄洛的聪明,更多的表现在诗和家庭内部,而郭女王却拥有参与政治斗争的智谋。《三国志》记载:“后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在曹丕与诸兄弟争夺魏王世子的过程中,郭女王屡出奇谋,为丈夫出谋划策,所以史书中才将曹丕的登位加上了一句“后有谋”。毕竟,皇位争夺中有太多不能对外人言的阴谋诡计,所以仅一句:“后有谋”就代表了许多,可见郭女王在政治上的才智真是颇为了不起。郭女王的谋略,为曹丕的最后胜出乃至最终称帝铺开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够女王。
1

评分人数

甄氏,魏文帝曹丕妻。她的名字在正史中没有记载,但因传说之故,人们又称她为甄宓或甄洛。甄氏为中山无极人,汉太保甄邯之后。父亲官至上蔡令。甄氏不仅贤德,而且文才出众。留有诗作乐府《塘中行》诗传于世,载于《玉台新咏》。
甄氏三岁失父,九岁喜书,视字辄识。经常用兄笔砚, 并表示要知书学理,认识前世成败得失。后来时逢天下兵乱,百姓们皆卖金银珠玉宝物,可她家里储存了不少谷物宝贝。当时年仅十余岁的她对母亲说:“当今天下大乱,我们留着这些宝贝不仅无用,反而会招来杀身之祸,还不如把它们拿出来分给邻里乡亲,广为恩惠。”举家称善,便听从了她的意见。
  建安初年,甄氏初嫁与袁绍次子袁熙,袁熙带兵出外征战,留下甄氏独身照顾婆婆,袁氏败亡后,曹操之子曹丕见其美艳动人,便纳为己有。甄氏生魏明帝及东乡公主。延康元年正月,文帝即王位,六月,南征,甄氏留在邺城。黄初元年十月,曹丕灭汉。汉亡之后,汉献帝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郭女王)、李贵人、阴贵人并爱幸,甄后从此失意,有怨言。文帝曹丕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
  甄氏不仅贤德,而且文才出众。留有诗作乐府《塘中行》诗传于世,载于《玉台新咏》诗云: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读xiè)?
  莫以麻枲(读xǐ)贱,弃捐菅(读jiān)与蒯(读kuǎi)? 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读xiāo)!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据传,此诗是甄氏临终时所作,一作魏武帝曹操辞。曹丕称帝后居住在洛阳,而甄宓此时独居在邺城,在这样的情形下,甄宓写下了一首抒发哀伤、怀想旧情,怨恨曹丕薄悻的诗作《塘上行》。 然而,甄氏万万没有想到,这首凄恻哀怨的情诗,不但没有使丈夫感念旧情,反而适得其反。曹丕读诗后恼羞成怒,在洛阳即皇帝位的第二年六月(黄初二年,公元221年),由洛阳派使者前往甄氏独居的邺城旧宫,逼她服下了毒酒。冤死之时,甄氏四十岁。
1

评分人数

孝文文昭皇后高照容(469年-497年),北魏孝文帝元宏的贵人,北魏宣武帝元恪之母。父亲高颺,母亲盖氏(碑文记载为袁氏)。高照容和兄弟姐妹既生于东裔,后来移居至中原。高照容年幼时曾梦见被日照灼身,被认为是成为帝母的预兆。高家移居至中原後,有人向冯太后进言说高照容颇具姿容与德行,适合选入後宫。冯太后亲自前往面见後,感到相当惊讶,便让她入宫,成为孝文帝的贵人,这时她十三岁。她与孝文帝之间生下元恪、元怀、长乐公主元瑛,然而当时受宠的左昭仪冯润因为没有儿子,一直想要将元恪收做自己养子。一次当高照容在前往洛阳的途中,突然得到暴病身亡。由于死得太过仓促,而冯清也一直想要养育元恪,於是有传说是冯润派人在半路上将高照容杀害。起初,将她谥为文昭贵人,元恪即位後,追尊皇后之位,配飨孝文帝,後来孝明帝元诩更追尊其为皇太后起初葬在终宁陵,後迁至孝文帝的长陵附近。
     据说,高照容还在幼年的时候,曾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大厅里,阳光从窗子射进来,照在身上,感到火辣辣的。为了避开阳光,她东躲西藏,但无论走到哪里,阳光总要赶上她,照到她身上。这样的梦,一直做了好几个晚上,她感到非常奇怪,将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高飏向辽东人闵宗请教。闵宗说:“这是一个非常吉祥的征兆,富贵奥妙不可言传。”高飏说:“为什么这样说呢?”闵宗说:“天上的太阳,代表了人世间的美好品德,是帝王的象征。阳光照在你女儿身上,一定会有皇上的恩宠降临;你的女儿千方百计躲避,阳光还要照在身上,这是说,皇上有求于你的女儿,你的女儿就是不愿意也是不行的。过去有人梦见月亮入怀,还要生真龙天子,何况是阳光照身的征兆。你的女儿一定会得到皇上的宠幸,孕育统治天下的君王。”还真让闵宗说中了,高照容果然生下了世宗皇帝元恪,之后又生了广平王元怀和长乐公主。后宫有个冯昭仪,是太皇太后冯氏的侄女,当朝太师冯熙的女儿,她得到皇上的宠幸以后,暗地里产生了将世宗收到自己宫中养育的想法。后来高照容从代(今大同)到洛阳途中,突然死在汲郡的共县(今河南辉县),有人说是冯昭仪派人毒杀的。高照容去世后,有关部门奏请为她加“昭仪”称号,上尊号“文昭贵人”,高祖听从了这个意见。世宗是个非常孝顺的人。他即位后,立即追尊自己的母亲为皇太后,配飨太庙。为永久纪念自己的父母,也为了给去世的父母祈求冥福,他又下令,在龙门石窟滨阳洞为自己的父亲孝文帝雕凿了《皇帝礼佛图》,为自己的母亲雕凿了《皇后礼佛图》。
  高照容先葬于洛阳城西长陵东南,陵墓矮小不合礼制。根据世宗的旨意,就地封土,起造山陵,号“终宁陵”,安排500户的租税,做为守护陵墓的经费。肃宗即位后,又下诏说:“文昭皇太后,道德操守具有国母的威仪,端庄贤淑具有贤妻的美德,上天配于高祖,生育圣明的君主。但由于过去处置失当,墓茔独处一地。先帝(世宗)孝心由衷,没有来得及迁葬,为此一直心抱哀痛,长眠地下心里不安。应当像汉代废除吕氏尊崇薄太后那样重申大魏朝的礼仪。”又下诏说:“文昭皇太后尊配高祖陵墓,神主奉祀太庙、确定庙号,立刻依礼迁葬。自高祖以来,太后即为后宫之主,应当再上尊号称太皇太后,以便符合汉、晋两代的礼制。”
1

评分人数

    • 马丁: 每天不超过10贴哈,防止抢得太快鲜花 + 10 金钱 + 20
冯媛(?—前6年)西汉嫔妃,史称冯婕妤。上党潞县(今山西省潞安)人,执金吾冯奉世之女,汉元帝刘奭宠妃,汉平帝祖母。元帝时入宫为婕妤,帝游虎圈,有熊逸出,欲上殿,婕妤直前当熊而立,左右格杀熊。为帝所重, 后立为昭仪。子封为中山王,尊为中山太后。哀帝即位,为傅太后诬陷,自杀。
公元前47年,冯媛应召入宫,始为长使,数月后晋为美人。前42年,生皇子刘兴,晋封婕妤。冯媛的父亲冯奉世拔为右将军光禄勋,她的哥哥冯野王为左冯翊。 [1] 
冯婕妤生性性格豪迈,刚猛而且果决,胆识过人,与一贯妃嫔讲究贤淑温文,截然不同。前36年左右,汉元帝与宫中诸位妃嫔到虎圈观看斗兽,有一只巨熊窜出铁圈,朝着汉元帝的上殿走来,左右贵人及傅昭仪皆惊走,冯婕妤却十分镇定,起身挡住巨熊,巨熊停止上前,左右把熊杀死。事后,汉元帝问冯媛为什么不怕,冯婕妤说:“猛兽得人止,妾恐熊至御坐,故以身当之。”(《汉书·外戚传》)由于救驾有功,备受宠爱。
娘子军,不过不是指队员是女性,和“红色娘子军”不一样,只有将领是女性。
晋阳公主(633-644),字明达,幼字兕子。唐太宗爱女,母文德皇后(长孙皇后)  晋阳公主
晋阳公主三四岁的时候,晋阳公主剧照画像集萃(14张)母亲就去世了。因此唐太宗格外怜惜她,把她和她的亲哥哥带在身边亲自教养。这是很特殊的照顾,她的亲哥哥就是晋王李治,未来的皇帝。而一般丧母的公主皇子,按惯例是给别的后妃抚养,平时想见父皇一面,未必那么容易。
      大臣上奏时,唐太宗经常免不了发脾气。小公主非常善于察言观色,见到父皇发怒,就娇声劝解:“好啦,不要生气了啦!跟我玩好不好?”然后察言观色,为挨训的人说几句好话,慢慢地消掉太宗的怒气。
  唐太宗听了马上变得和颜悦色,冷静下来后,想杀头的可能不杀了,想重罚的可能轻罚了,想驳回的可能批准了,想痛骂的可能收回了。朝臣们无不受过公主的恩惠,没有一个不把小公主当宝贝看,见到公主疼爱得不行。上奏的时候,看到小公主在场,他们就宽了一多半的心。如果小公主不在场,他们的心里就七上八下的。
     唐太宗最擅长写一种叫“飞白”的字体,这是一种枯笔书法,如疾风劲草,风格苍老,字体苍劲,形虽枯而神韵悠远。晋阳公主经常跟在父亲身边,父亲批阅奏章,她也拿起毛笔在一旁习字。她经常临摹父亲的“飞白”,久而久之,她字跟父亲写得一模一样,能写一笔极佳的飞白书法。小小的女孩子写出遒劲的字来,拿去和太宗的御笔放在一起,大臣们根本分不出哪是皇帝的亲笔、哪是小公主的临摹。所以只要她愿意,将来她甚至可以冒充父亲的笔迹批奏章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