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晚春的旅行》
[打印本页]
作者:
yeyeshengge
时间:
2012-3-5 11:15
标题:
《晚春的旅行》
本帖最后由 yeyeshengge 于 2012-3-5 10:23 编辑
这是著名老记者、散文家黄裳(1919-)的散文集。以前读过的《金陵五记》,把他在南京的生活写得妙趣横生。这本小书因为记录了他八十年代初去浙江的绍兴、杭州、新安江以及淮上的一系列经历得名,不过也记载一些名人回忆文字,包括巴金、吴晗、陈寅恪等。我最喜欢的是其中那些短小生动的游记。作者是文化人,平生爱好藏书,所以即使记游也旁征博引。他又曾经从事翻译工作,当记者时在国内外奔波,和文人名家多有往还,所以也有世界眼光和人文胸怀。所以,他的游记不是纯然风花雪月,而是关注民生民情,在自然风情之外另有温暖的人间烟火气。我觉得他的游记文字的确达到了精、雅而又真、美的境界。
也许因为他写到的浙江一些风景区我在十几年前也去过,所以读来分外亲切。例如鲁迅故居、禹陵、兰亭、东湖、沈园、桐庐的瑶琳仙境、严子陵钓台、徐文长故居青藤书屋、新安江上的浓雾,都是当初自己亲历的。那时年纪小,自然不会象作者那么引经据典,而且去时是暑假,并不是他描写的暮春。但一看到他的文字,那年酷暑中经历的兴奋、喜悦的心境仿佛又重现了。
黄裳写新安江水的嫩绿,“泛出乳白色的晶莹的浅绿,绿得细腻、柔和”,认为和嘉陵江水差可比拟,“嘉陵水色女儿肤,比似春莼碧不殊”。前一个比喻偏重于柔嫩的质感,后一个才写到色泽。莼菜是江南做羹汤的原料,我也领教过,其实取的主要是鸡汤或者牛肉的鲜味。不过用来形容江水的颜色,的确很传神,就是那种半透明的温柔绿意。而且,莼菜是千百年来江东文人墨客魂牵梦萦的意象,这个比喻可以说是承载了厚重的文化传统,让人读了即景生情,神驰万年。
作者对旅游中遇到的各色人群、各种情境也盎然生趣。乡间进香的中老年妇女成群结队,自带干粮,焕发出健康愉悦的气息,他很欣赏。在旅游景点吃到新摘的樱桃,他觉得庆幸。去西湖边上的面馆吃一碗虾爆鳝盖交汤面,虾仁新鲜但是鳝丝冰凉,他也不厌其烦地写下来。想到此书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经济改革刚开始,服务行业的服务不到位,老百姓手里刚开始有点余钱,我也就恍然了。
也许今年我应该重访一下这些景点。
以下是百渡来的作者小记。黄裳(1919—),原名容鼎昌,山东益都(今青州)人。满洲镶红旗;笔名黄裳、勉仲、赵会仪,当代散文家、高级记者。曾在南开中学和交通大学就读。原籍山东益都北城,生于河北井陉。1940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42年转至重庆交大。1944年被征调往昆明、桂林、贵阳、印度等地任美军译员。 1943年至1946年间,黄裳先后就读校园、出任美军翻译,奔波于成都、重庆、昆明、印度等地。 1945年至1956年就任《文汇报》记者、编辑、编委等职。 1951年至1956年上海电影系统创作所编剧;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文联委员。 黄裳是一位学识渊博又很富有情趣的人,在戏剧、新闻、出版领域均有建树,与梅兰芳、盖叫天、巴金、吴晗等文化名人相交甚笃。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stock.yayabay.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