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灰霾将取代吸烟成肺癌致病首因,治理仍需要30年
[打印本页]
作者:
iamcarrieok
时间:
2011-11-27 06:28
标题:
灰霾将取代吸烟成肺癌致病首因,治理仍需要30年
灰霾将取代吸烟成肺癌致病首因
广州气象专家吴兑近日表示,空气中的PM2.5吸入人体后,经过人体的循环系统,最终会进入血液,乃至肺泡。灰霾将取代吸烟,成为肺癌致病头号杀手。
多地进入大气复合污染时代
这几年,以PM2.5浓度为代表的“超细灰尘”污染,已经取代了早期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10粗粒子为代表的一次污染阶段,我国多地早已相继进入了更加复杂的大气复合污染时代。
北京大学唐孝炎院士发现,PM2.5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
这些污染物在空气中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彼此之间不断进行化学、物理反应,使得污染变得十分复杂。
唐孝炎研究发现,PM2.5中有机物、硫酸根粒子、硝酸根粒子等均属二次气溶胶。“二次气溶胶"贡献"超过50%,是PM2.5的主要组成成分”。
吴兑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灰霾与肺癌有着“七年之痒”,即出现灰霾严重的年份后,相隔七年就会出现肺癌高发期。
现已证实PM2.5不仅对呼吸系统有伤害,而且也会导致心血管病发生和恶化。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岸的空气质量管理局副局长刘中兴博士说,PM2.5的日均浓度和年均浓度到达一定数值,会增加死亡风险。
治理灰霾仍需30年
吴兑说,“超细灰尘”的浓度从20微克/立方米增加到40微克/立方米,能见度大概会从40公里恶化到10公里。而从40微克/立方米增加到140微克/立方米,能见度也就恶化到六七公里。“所以,当我们现在反过头来治理,即使在经济上做出很大的牺牲,把140微克/立方米减少到100微克/立方米或80微克/立方米,能见度并没有出现好转。”只有治理到小于40微克/立方米,才能使能见度达到十几二十几公里。这也是美国和欧洲治理大气污染花费50年那么长时间的原因所在。
“我国不少城市的大气污染当然远远没有当年伦敦这些城市那么严重,但尽管政府治理力度很大,也得需要20至30年才能看到明显的成效。”吴兑说,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大气环境治理的艰巨性、特殊性和长期性。
2011年11月27日10:09 千华网 来源 大众日报
http://roll.sohu.com/20111127/n327029863.shtml
作者:
八月未央。
时间:
2011-11-27 06:30
呃,快木有办法待了,出门就要戴口罩咩
作者:
iamcarrieok
时间:
2011-11-27 06:30
灰霾7年致癌!治理需要30年?
近期,各地先后出现灰霾天气。大气PM2.5的监测也受到社会的关注,广东气象专家吴兑多年研究发现,灰霾与肺癌有着“七年之痒”,即出现灰霾严重的年份后,相隔7年就会出现肺癌高发期。吴兑称,灰霾目前已经取代抽烟成为肺癌致病头号杀手。(相关报道见今日本版)
说实话,这样的结论让人心惊,猛然有胸口发紧的感觉。好在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专家们已经专门开会来讨论这个问题。吴兑的这番话,就是日前在由环境保护部和江苏省政府联合举办的“2011中国(南京)国际环保产业博览会”上说的。
但遗憾的是,如果你能够仔细把新闻看完,刚刚热起来的心马上就会凉下来。因为吴兑表示,治理灰霾欧美用了50年,我们怎么也得再过30年才行。出现灰霾严重的年份后,相隔7年就会出现肺癌高发期,而想治理出效果还要等到30年之后,那岂不是黄花菜都凉了?
在11月份的一次国际气象会议上,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说,我国预计将于2016年首次施行PM2.5国家限值标准。吴兑也说,眼下全球90%的国家没有公布PM2.5浓度限值,只有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日本、美国、加拿大等近10个国家颁布了PM2.5限值,“中国纳入PM2.5,还不能算迟”。
北京大学唐孝炎院士发现,PM2.5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说白了,这都是发展带来的烦恼,是我们几十年来重视经济、轻视环境的掠夺式发展带来的恶果。
欧美等发达国家今天之所以非常重视环境,正是因为它们以前走过了弯路,深受其害后得出的经验教训。我们不能把这条路当做发展的必然阶段,也去步他们的后尘。
伟人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不管做什么事,不马上动手开始操作,而是一竿子支到几年、几十年之后,那是不负责任。既然严重灰霾7年就能致癌,那么动辄30年的治理周期,未免太长了些。
■刘昌海 2011年11月27日 10:11:23 来源: 西安晚报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1-11/27/c_111197122.htm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stock.yayabay.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